close

你不可忽視的校園霸凌

 排擠、拳頭、恐嚇,一種新的校園暴力正在蔓延,讓你的孩子變成戰慄的羔羊,不敢上學。
校園霸凌(bully)在世界各地愈來愈嚴重,台灣也有六成五的孩童被欺負。
如何還給孩子純真快樂的成長環境?

 文.吳若女

2005/11 康健雜誌 84期  

美國密爾瓦基市的中學生拉香達,由於穿著打扮跟其他同學不太一樣,因此常受到嘲笑排擠。進教室時,有人會竊竊私語:「小心,她會對你下咒語。」下課時,有人騎著掃把嘲弄她,甚至有人罵她又醜又瘋。有一天,她終於崩潰,痛哭不已,此後總是找藉口不想上學,功課一落千丈。

小強是台灣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每天放學途中都會被路上攔截他的惡霸同學打一頓,才能順利回到家。臉常被打得瘀青,或是嘴裏滲著苦苦的血味,他摸著疼痛的臉龐在電話裏跟兒童福利聯盟專線的社工員咿咿唔唔地哭著:「我被打死了沒關係……,不過,等我長大了,我要當格鬥天王,打贏那些人。」(「格鬥天王」是現在小孩很熟悉的電視節目,內容多是肢體暴力衝突)。

而住在英國12歲的潔西卡,竟然是坐在自家電腦前傷心垂淚。因為每當她打開電子郵件與MSN時,就看到惡毒的字眼與尷尬可怕的圖片不斷湧入,是她同學透過網路不斷攻擊騷擾她。

人類自有學校私塾以來,大欺小,強凌弱,眾擊寡的霸凌行為(Bully)就沒有停過。像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裏,個性較柔弱的常被粗魯的同學欺負,都由賈寶玉出面排解。而大小孩子都熟悉的卡通影片《哆拉A夢》,也是虎背雄腰的技安常欺負溫文儒雅的大雄,最後都是可愛機智的小叮噹前來解圍。有些人看了莞爾一笑,認為那只是孩子間的小事,不必太緊張,因為自己不也是這麼長大。

校園霸凌愈來愈嚴重


但現在的社會環境變了,校園暴力已愈來愈頻繁複雜,不如從前單純,必須審慎看待,《校園暴力》一書的作者琴‧莎舒不斷透過專欄文章提醒現代父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今年發表的兩項研究也再次證實,霸凌的嚴重性和普及性遠超過一般人所知,不可輕忽。

在美國,每年有500萬個中小學學生被霸凌,每七個就有一個是施暴或受暴者,每天有16萬個小孩因此不想上課。

歐洲也是,嘲弄、恐嚇或肢體暴力案件愈來愈多。像法國,2002~2003學年受欺負的孩子是7萬2千人,一年後便增加到8萬1千人。在德國,肢體暴力更是從1970年代的5%增加到現在的10%。

亞洲的日本也未能倖免,2004年全國小學共發生1890件暴力事件,創下歷年新高。調查發現,現在的日本學生缺乏耐性,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暴力相向。

在台灣,兒童福利聯盟在2004年所做的調查也發現,有高達六成五的台灣小學生曾在學校裏被欺負。

霸凌的型態也在轉變。從早期的揮揮拳頭,嘲諷怒罵,進階到動刀動槍,現在更從媒體與網路學到無情的凌虐,利用各種工具武器,極盡殘忍之能事。

像日片《青春電幻物語》中所呈現的誘拐強暴女同學、同儕間耍詐排擠,看得許多大人搖頭,直呼不可思議,但它確實存在於青少年的真實世界中。

 

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壓力


校園暴力為何如此猖獗惡化?許多專家都在思考與探索。

在美國,最嚴重的是刀械槍枝的增加與氾濫。洛杉磯一位警察感慨地說,現在隨便就能在學校的儲物櫃裏翻到青少年的鬥毆器械。

許多研究都顯示,這和媒體經常出現的暴力畫面不無相關,大量血腥殘暴的畫面與情節經常充赤在青少年腦裏,刺激他們的反應與行為。以前都認為對男孩影響較大,但最近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統計卻發現,青少女暴力問題也愈來愈嚴重,可能和好萊塢電影出現許多女英雄有關,像是《古墓奇兵》中的尋寶獵人蘿拉,《追殺比爾》中殺氣騰騰的復仇新娘,都給青少女兇殘的示範。

電腦網路的興起,也是另一個幫兇。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解釋,現在孩子很習慣按一個鍵就得到滿足或答案,但每按一個鍵都會刺激大腦釋放強烈的神經傳導物質,久了孩子就習慣處在興奮的狀態,所以很容易變得沒有耐心,在學校和同學相處,一不如意或一不順他的心,拳頭就揮出去,「很難想像,高科技也帶來霸凌的問題,」他說,因此他常在門診不厭其煩勸家長少讓孩子使用網路電腦。

而台灣嚴重的升學主義,更是將老師、家長和孩子功利化,好像成績好的學生才有價值,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學校得不到肯定,久了自然會找別的管道發洩,像是組成小團體欺負人或是群聚鬥毆,增加許多校園惡霸,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門委員兼秘書傅木龍觀察台灣校園許久,毫不諱言地說。

 

惡霸與受害學生都需要協助關懷


面對日趨嚴重的霸凌事件,美國醫學會(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也發出警訊,認定校園霸凌是要長期關心的公共衛生議題,因為它會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留下長期的後遺症。

根據挪威柏根大學的研究,在6~9年級的惡霸中,有六成在24歲前至少會有一次犯罪紀錄,且比一般人重覆犯罪的機率高出四倍。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指出,青少年的男惡霸成年後仍難改本性,18歲前就會出現反社會人格,成年後容易酗酒、嗑藥或賭博,他們的孩子也喜歡欺負人。

惡霸,需要提早關心與輔導,而不只是嚴厲的懲罰或指責。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有許多複雜的成因,如長期缺乏家庭的愛與管教、成績不好得不到肯定或是因身體疾病,才會動手欺凌別人。

至於受害者的下場,當然更不用說。他們的自信與情緒受到嚴重的傷害,功課退步,拒絕上學。該領域的研究先驅、也是挪威心理醫師唐‧歐威發現,即使是在多年後,這些受害者仍缺乏信心,低自尊且充滿沮喪,因為外在的傷害可以痊癒,但內在的傷痕卻難以平復。

如何幫助這些受害兒,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已成為歐美等先進國家的重要課題。

在美國伊利諾州一所小學的遊戲場上,不時聽到有人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請停止……」。學校老師與家長攜手合作,教導從幼稚園到高年級的孩子要對別人粗魯的行為說「不」,這是學校反霸凌方案的其中一部份。

也曾有36個州共同發起一個「校園安全週」,希望大力喚醒人們對校園暴力的重視。在一週的活動中,他們透過各種遊戲讓小孩明白「言語和拳頭一樣會傷害別人」。

紐約莎福爾中學則是聯合鄰近幾個學校,舉辦一個愛之秀(Show of Love)研習會,請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闡述「尊重」與「愛」的重要,之後一整年,老師、學生和家長常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營造一個充滿愛與尊重的友善校園」。

校園暴力真能因此而停止嗎?一個曾參加過研習活動的10歲男孩史賓塞說:「我在二年級常常戲弄別人,但現在我不會了,因為我知道那會讓別人痛苦難過。」

霸凌行為可以被改變,但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大人在這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因為細心的家長可以敏銳察覺出孩子的變化,及時給予適當的協助與關懷。而學校及老師更可以在霸凌事件中擔任平衡仲裁的角色,糾正施暴者不好的行為,也輔導受害者的心靈。

像洛杉磯一所中學,就是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專家的指導下,每年檢討學校的反霸凌措施,並要求學生簽署一份反霸凌公約,遵守規則,結果大大改善校園環境的安全。

 

擺脫霸凌的惡性循環


如果,政府也能重視這個問題,加入對抗校園暴力的行列,效果會更好。

像捷克政府在1999年發生過校園慘劇後,就曾資助一個「嚮導計劃」,積極對抗校園暴力。他們訓練學校所有的工作人員,教育家長,也將警察和諮商人員帶進學校,結合社區的力量舉辦活動,結果校園暴力在四個月內減少了75%。

從捷克成功的案例,許多校園暴力專家都相信,政府應更積極投入防範校園暴力的工作。因為也有研究發現,愈是掉以輕心的國家,暴力情況愈嚴重。像美國,犯罪率雖然高,但憂心程度卻不如其他國家,反而是暴力事件相對較低的歐洲國家,較積極投入。

或許,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應該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希望讓下一代看到更多的流血衝突嗎?」如果不,從現在就該採取行動。

因為,霸凌不只是發生在校園裏的事,「是一整個社會的縮影,」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說。

當社會上充斥著各種暴力:用拳頭解決事情,以權勢逼迫別人,拿粗俗的言語態度排擠外籍新娘時,小孩也是有樣學樣,用同樣粗暴的方式對待別人。

但只有透過正確的教育與政策,如積極明確的反霸凌行動及良好的品格教育,才能擺脫這種惡性循環,相互影響的魔咒,讓孩子從中學到法治概念,了解社會正義。

「遏止孩子恃強欺弱是社會的基本責任,」挪威專家歐威博士一再提醒,「家長、老師學校和政治人物都應預防或阻止霸凌的發生,讓孩子有不受欺侮的權利。」

 

什麼是霸凌(Bully)?


根據挪威長期研究暴力的專家唐恩‧奧爾屋斯的定義,霸凌是一個孩子長時間、重複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

可分成以下幾種型式:

◎肢體霸凌:推、踢、毆打、搶奪財物。

◎言語霸凌:譏笑、謾罵、言語刺傷、取綽號、威脅恐嚇。

◎關係霸凌: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或中傷。

◎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做為取笑或評論,或是性侵害。

◎反擊型霸凌:受虐後的反擊行為,有些是對欺負他的人反擊,有些是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網路霸凌:透過電子郵件、即時通散播威脅辱罵的言語,或是取得當事人郵件密碼,散播不實謠言訊息。

男女間的差異:男孩易訴諸肢體,直接攻擊。女孩則喜歡用排擠、孤立的方式攻擊別人。

資料來源:

《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2005年8月

《拒絕校霸,快樂上學》,新苗文化

《怪女孩出列——揭開女孩間的隱性攻擊文化》,商周出版

《時代》雜誌,2005年3月

引用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8&id=6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晴天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